Tuesday, February 21, 2012

遊戲

於「定性」的人看起來,
我就像個神經病的瘋婆子,
總不能好好地一條路走下去,
偏要東轉西拐,
過往每每一想到「就這樣下去嗎」便發慌,
思覺失調似的,
一切看起來都總是那般另有目的。

上學期有位畫功了得的男同學苦著臉跟我說,
他其實只想純粹而專心地畫畫,
讀設計只因怕將來搵唔到食。

另一位女同學,
基於受不了排山倒海的功課而轉校,
她說,在新學校她變得快樂多了,
只因那邊重視盡力與否多於準不準時,
甚至每個老師都會叮囑大家多陪家人、一定要睡,
讓我陷入沉思:原來高一層樓的設計學府是這樣啊…。

還有一位男同學似乎誤會了這科將帶給他自由之路,
然而他的天馬行空和不修邊幅只能換來無盡責備,
及後更演變至同學們的嘲笑與排斥。

其實不過是從一個遊戲跳到另一個遊戲,
自由?哪裡都是遊戲規則,
只要這個社會以至這個世界都被一個更大規模的遊戲統治著。
還未離開學校就已經夠叫大家玩得不亦樂乎:
同學跟同學之間的把戲、
導師跟同學之間的把戲、
導師跟導師之間的把戲、
學校跟導師之間的把戲…。
打從開始我就盡量把自己置身事外。

倒是今次可能有點例外,
或許我會混得比較舒服丁點兒--
例如會計或秘書,就是於我很困難才吃得一口的飯。
即使值得懷念的船務工作,
亦不過良好的人事關係搭夠而非工作本質。

這學期是比較好過的,
自己的思想方向以至態度有所改變,
於是再沒之前那麼整天徹夜緊張兮兮。
壞處是壓力少了動力也似乎隨之下降。

明顯地是越來越急於離開:
主流/潮流和人群。

林奕華在《娛樂大家》中如此寫道:

「流行也是某種為了逃避現實而做的夢:
 它是人類量度自我價值的共用尺,
 在它背後,反映出欠缺自信、
 和必須依附集體認同的人的渺小與自怯。

 可悲的是,在『Be Yourself』已被消費主義綁架、
 並淪為在各種商品廣告中必然出現的宣傳口號的今天,
 它可以比所有費里尼電影加起來更加『超現實』。
 也就是說,要在生活中找到不被潮流、時尚淹沒的自己,
 真是談何容易。」

面對迷濛將來所附帶的不安,
除了藉著群體認同以帶來安全感,
有些人需要金錢和權力(置於批判者角色),
有些人選擇反抗(卻需要巨大的勇氣、耐力甚或犧牲),
有些則選擇關掉耳朵朦起眼睛(一切很好)。

從習慣、生活細節、生活模式等一直聯想下去,
只會揪出更多更大難以找到出口的質疑/疑問。

小時候總愛用「遊戲」來形容人生--
你可以很投入很認真地去享受、
你可以不斷地挑戰、
又或湊湊場了事亦無不可。

然而「社會」這「遊戲」,
在跟「個體」截然不同的運作模式下,
提供那所謂的選擇到底是什麼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