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是假,怎可能不一開始就否定?
既然要走,那他媽的怎麼連走都婆婆媽媽?
看著他這副德性,
再回想香港被他耍了八年,憤怒怨恨就爆破頂點。
由一句「香港好國家好,國家好香港好」開始,
董生的精句層出不窮越見精彩:
當八萬五房屋計劃因金融風暴未能實行,
竟可用一句「八萬五,已經唔存在」交代一切;
評「樓市咁升對社會唔健康」
終於將以樓市造勢的香港搞垮;
廿三條要不是五十萬人走上街示威
仍堅稱「諮詢文件良好反應令人欣慰」;
梁錦松買車事件則回應
「他有疏忽,不恰當,但無心之失」;
答問大會上詞窮只好如婆「也母」般以
「李柱銘唱衰香港六年」、「回顧六年被人謾罵六年」
此等欠缺理據之言詞回應並指責陳偉業「真膚淺」。
而他還有更多的計劃與應變,
都實實在在反映出他是一個又怕痕又怕痛的弱能兒:
數碼港、問責制、醫管局、教育制度、禽流感、沙士事件…
堂堂一代船王董浩宏,
嘔心瀝血的、傳奇般的事業與身家,
就被這件廢兒奇蹟地、不可思議地敗光,
論敗家,真十個敗家兒加起來都不及他一半厲害。
真幹!這廢茄敗完自己的還不夠走來敗全香港,
生得他記憶力這麼好卻丁點智力都沒有他媽的靠!
*
這星期,那段「餐廳老闆拒絕與董特首握手」的片段,
被電視台重複又重複的翻播,
縱使當時該位仁兄翌日立即公開道歉,兼此事已非新聞,
但絕對夠力讓他再度反彈回「小市民.大紅人」一寶座,
恭喜恭喜!
在這裡借陶傑兩篇作品,
其中首篇是早記於2003 年的,
寫得精彩精彩。
《下台吧,董建華》陶傑
疫症流行,社會失控,特區根本沒有人在管治,董建華,你為什麼還不下台﹖
你在三月廿七日開記者會,宣布一連串「緊急措施」。當天,你說早在三月十五日巡視威院,「個陣時已經知道好大件事」。既然「個陣時」你老人家料事如神,但為什麼要拖夠近兩個星期,才肯宣布隔離病人、全港停課﹖
董建華,你真可憐。你到今天,還一直不知道、或不肯相信香港人對你的深切厭惡,包括圍在你身邊對你陪笑、但私下對你嘲笑的高官和親中「挺董」人士。你還頑固地相信你無數的「藍圖」和「遠景」可以改造香港,但香港人對你那些不知存在不存在的「政綱」,早已沒有興趣。你叫香港人要有信心,但你本人就是扼殺香港人信心的元兇。
不要再誣衊香港人對你的統治的厭惡、對前殖民地政府的懷念是「情結反應」,不,這都是基於無數事實的理性結。你「八萬五」的災難政策蒸發掉香港人的血汗,你包庇一個個操守有問題的高官,令人質疑你的智商和基本判斷力。五年以來,你像一個考試連連不及格的頑劣學生。你要香港人為你賠上帳面三萬億的昂貴「學費」,但你仍年年留級,從禽流感的四則運算,到非典型肺炎的微積分﹔從歷史的修養,到經濟的常識,你無一不考個光蛋。世界上任何一家學校,都會勒令這樣的一個學習能力遲緩異常的學生及早退學。
但出於中國政治的深層原因,董建華,你厚著臉留了下來。你永遠不承認你的智商缺陷,反而賴英國給你留下「炸彈」、賴美國的「外圍因素」、賴陳方安生不肯執行你的指示、賴香港人不了解你那本無一物的內心世界。你製造了五年災難,還要延長為十年浩劫。董建華,你摧毀了香港人的尊嚴,你葬送了一個繁榮的城市,你為香港帶來怨憤,以及對你的言行的種種笑料。董建華,你對世界的唯一貢獻,是一手證明了「英國人做得到的,中國人做不到」,你為中國帶來全新的國锊,如果你還愛惜你的國家,如果你還自視為中國人,董建華,請你下台。
不要探究要你下台的人的動機和用心,請面對足以呼籲你下台的種種客觀事實。董建華,香港人不想再在電視新聞中見到你,不想再聽你嘮嘮叨叨重複你中國式的假大空言論,也不再相信你有「團隊精神」和凝聚力,也不敢再領教你的「新思維」。
「借問瘟君欲何往,紙船明燭照天燒」,董建華,你就是最根本的災難,香港人真的不需要你。請你勇於面對自己,面對你的家庭,面對歷史。像西方反戰人士對布殊講的一句話﹕Shame
On You。
下台吧,董建華。
《多病故人疏》陶傑
董建華先生下台,說是「健康理由」:「一天工作十六小時,醫生說這樣下去不行了」,「要吃止痛藥才頂得住站著宣讀施政報告」。老人家不厭其煩地解說「病情」,可憐之處,是越描劃得詳細,香港人越不相信這是實情。
董先生當初上台,說過要以「儒家思想」來治港。到底怎樣的「儒家」法,後來不了了之。董特首辭職的理由,用一大堆文字來形容他的「病情」,這種手法倒是有點儒家—一個家長帶病辛勤工作,為了拉扯一頭家,就像粵語長片裡飾演窮作家的張活游,天天伏案寫作,孩子沒大沒小地在房間外胡鬧,為了柴米油鹽的百樣開支,他咯出一口血,印在白手娟上,印出了一點黑白的深紅。
(省略)
董建華說,由於腿痛,不想站著宣讀施政報告,想坐在椅子上念。但他的同事說:這樣對形象不好。真是屁話。美國總統羅斯福,半生癱瘓,在美國國會一直坐在輪椅上演說,站不起來,卻領導戰勝了納粹。中國的毛澤東召開第九次黨大會,看看紀錄片,都是坐在主席台上作報告的。董先生用一個拙劣的謊言結束了他的管治,格外令人憂傷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