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記起剛認識珏時的一段對話,記之。
數年前的事了,在「阿姐美食」路邊攤晚飯,
談及寫作,我說了句:「我不喜歡意識流。」
一時間他還以為我在說本地樂隊《意色樓》。
不,說罷,我用食指在空中不斷畫蛇:「這個『流』。」
這他就懂了。
不喜歡意識流,因為不喜歡猜謎。
即使我樂意花時間猜,作者那零碎斷續的心理狀態,畢竟太難閱讀。
或者我該先意識流試試看:
「我。
海。
電視。
在一起。
捲曲。
濕潤。
操你的。
煙霧迷漫。」
其實,如果有人讀後走來分析我,說不定我會迷上意識流。
「代表佛洛伊德心理深層的一種後現代結構主義的潛意識幻覺」?
「投射了一類型的意志和表象世界的內在關係」?
據說二十世紀初有位女小說家維珍妮亞吳爾芙,
正是用當時流行的意識流方式來寫作,
所以,據說好多她的小說都很難讀。
也所以,知道就好,我不打算碰她。
又據說,這位吳爾芙後來患了抑鬱症,
原因是夫妻之間無法精神溝通,
加上二次大戰後的迷茫感,最後投河自盡。
這段故事,可在電影The Hours 《此時此刻》裡看得到。
至於常聽到的「Who's afraid of (someone/something)」,
原句乃:「誰害怕維珍妮亞吳爾芙?」(Who'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?)
人們把它解讀成「誰害怕活在幻覺的虛空之中」。
諷刺的是,這句子最初是出現在給人買醉的酒吧--
是誰在酒吧的鏡子上寫下這句話後悄然離開?
及後,這句子被拍成舞台劇和電影,就成了名句。
噢,不知不覺就打了一大堆,
其實本來我只是想說「我不喜歡意識流」。
原來我都幾意識流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